新闻资讯

中国的经营性租赁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发布日期:2020-08-12     来源: 本站     点击次数: 884次

融资租赁这个“舶来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到中国,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虽然融资租赁的出生年代与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相同,但发展却远不及其他金融行业。截止2018年底保险资产规模16万亿,信托30万亿,融资租赁资产规模仅有6.65万,而且融资租赁的规模也只是在最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2006年融资租赁的合同余额仅有80亿。当下融资租赁发展又遇到新的瓶颈,经济下行资产坏账率不断攀升;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使融资租赁公司遭受来自银行和金租的冲击越来越大;监管趋严,以前因监管真空而促使租赁公司野蛮生长的外部环境也不复存在。面对困境,整个行业都在反思过去,为未来寻找新的出路。

笔者在想,除了宏观环境的变化外,各家租赁公司在业务拓展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此时经营性租赁业务的开展逐渐进入笔者的脑海。在国际市场上,经营性租赁占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的40%以上。我们看国内市场,2017年末经营性租赁资产余额大约3000亿,仅占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的5%。而且资产主要集中在航空航运领域。开展经营性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也主要集中在“千亿俱乐部”的工银租赁、国银租赁、民生租赁、远东租赁以及渤海租赁等。

2018年5月31日,由中民投主办的“租赁发展在中国:成功之道—向成熟市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际租赁专家阿曼波先生再次提出了经营性租赁才是真租赁,并呼吁大力发展经营性租赁。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经营性租赁没有做起来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天性使然。人的天性就是懒惰,为什么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缺少环境的约束,面对困难的事情,我们大部分的时候习惯性的选择回避。然后去做简单的、开心的、让人感觉刺激的事。对于租赁公司而言也是如此,面对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虽然后者被称为“真租赁”,可以帮助租赁公司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获取更持久的收益,但是融资租赁操作简单,赚钱更快,尤其是政信业务,一个项目动则上亿,服务费随便一收就是几百万,多刺激。尤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市场需求旺盛,租赁公司干着银行的事却没有遭遇银行的各种束缚和监管,这个钱不赚白不赚。所以,经营性租赁没有做起来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租赁公司都是只顾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很多租赁公司在经营性租赁上也做了大量尝试,但效果确实不理想。遇到的问题也是制约经营性租赁发展的客观因素。

笔者认为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租的经营性租赁物件难寻

经营性租赁和融资租赁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属于承租人,对于出租人而言,他只是提供了资金的融通服务,本质上是一个金融行为。在经营性租赁里,资产的风险和报酬还在出租人手里,除了收益,出租人还需要承担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包括设备的损坏、维修和保养等。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产品能否成交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买方要不要买,另一个是卖方愿不愿卖。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来分析一下经营性租赁,对于承租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采用经营性租赁而不是融资租赁呢?承租人的选择一定是在报酬与风险之间做对比。如果资产给承租人带来的报酬大于资产本身的风险,承租人倾向于选择融资租赁。比例,一个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在思考租房子还是买房子的时候,如果房产未来的预期是升值,那么他一定选择买房子。相反,如果资产本身的报酬小于资产带来的风险,承租人更愿意采用经营性租赁。那么什么情况下,资产的报酬小于其所带来的的风险呢?

1、使用设备的时间远小于设备的生命周期。如,在不同施工阶段需要使用的工程机械类设备,在不同作业周期下使用的农机设备。这些设备都属于在特定环境和特定状态下才会使用,使用设备的时间远小于设备的生命周期。

2、承租人不愿意承担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等技术工作。如,飞机、高端医疗设备租赁等。这些设备的工艺性强,维护和保养成本高,对于承租人而言不愿承担资产本身的风险,他也更倾向于采用经营性租赁。

3、资产的技术更新和贬值快。如,汽车、电脑等。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汽车租赁的市场空间,很多租赁公司都在布局汽车租赁。

以上这三种情况是承租人在有能力并且愿意采用租赁的方式下,考虑选择哪种租赁方式的逻辑。假如承租人没有能力购买或者无法购买也有可能采用经营性租赁。例如设备价格高,承租人无力承受,资金不足或经济上不划算,还有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不愿意购置固定资产,也会采用租赁的方式。

承租人想通过经营性租赁来租,但出租人愿不愿意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租人考虑这件事的逻辑。因为经营性租赁是通过安排“不完全支付”的租赁形式来满足承租人临时使用资产的需要。所以出租人一定会考虑:

1、经营性租赁的目的主要是短期使用设备,且中途可能会退租。如果承租人不租,租赁公司收回设备以后能不能再租出去?这就要求设备一定具有通用性,如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类等资产都具有通用性。诸如企业的生产设备,这些资产会因为生产条件、产品类型、产能要求、技术性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性,它的定制化和独有性决定承租人一旦不愿租赁,出租人很难再转租。

2、在经营性租赁业务中,出租人始终拥有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并承担有关的一切利益和风险。所以,很多情况下出租人既要提供租赁物件,同时可能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如设备的维修、维护和保养等。出租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这种情况下,出租人可以根据是否提供除资产租赁本身以外的服务分为干租和湿租,所谓干租就是租赁公司只租设备,其他承租人自己承担。例如,很多飞机租赁就属于干租,租赁公司只租飞机,不包括机组和备件,承租人必须自己提供机组、燃油以及维修服务。

3、二手资产的处置能力。因为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而二手资产的处置,包括再租赁和销售都是租赁公司很重要收入来源,如果出租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市场上没有形成成熟的二手资产交易市场,出租人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

综上所述,一个资产是否适合开展经营性租赁业务,承租人会考虑这个资产给他带来的收益是否足够大,他是否愿意承担与之相伴的风险。如果愿意,对于承租企业,融资租赁实质上就是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的一种变通方式。如果不愿意,承租人宁愿采用经营性租赁的方式。对于出租人,除了要考虑承租人的需求,还要考虑他有没有能力做。包括二手资产能不能再租赁,再销售,过程中资产本身的风险能不能承受等。面对种种限制,适合做经营性租赁的资产很难寻找。

第二,经营能力构建难度大

融资租赁做起来很简单,租个像样的办公室,招个有从业背景的团队,只要股东有钱,这事就成了。但经营性租赁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1、哪些设备租赁市场空间大,哪些设备性能好,稳定性高, 面对繁多复杂的细分领域、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如何选择都需要出租人自己确定。所以,没有很深产业背景的团队做不了。

2、因为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始终在出租人手中,所以,设备的全周期运营环节也都在出租人这里。包括采购、租赁、维修、保养、销售等。这些经营能力如何构建?如何利用规模采购降低成本、优化资产配置;如何延长设备租赁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租金价格、降低设备调度成本;如何规模维修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完好率、提供维修服务;如何规模采购降低成本,销售备件赚取差价;如何规模管理提高售价,提供二手设备服务,提供配置融资业务等。这些运营能力的构建也早已脱离现有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能力之内,进入到产业运营阶段。

第三,缺乏专业人才

经营性租赁公司的人才跨度大,需要不同层次和结构的专业人才。比例,融资租赁的租金设计比较简单,按照公司收益率的要求和承租人可接受的方式就可得到一个双方满意的方案。但经营性租赁租金设计考虑的因素很多,要考虑客户需求、市场竞争、设备生命周期、设备空置率、资产调度成本、维修和保养的成本,资产处置的成本等。而且很多因素不是固定的,会根据不同的品牌、产品、型号、过程管理、市场情况而变化。所以,租金的设计包括或然率的计算。类似保险精算师,经营性租赁也需要专业的租金精算师。在资产配置方面,购买哪个品牌,哪个型号,哪个类型的设备都影响着租赁公司的收益,这也需要对行业有精深理解的专业人才。在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需要技术服务人员。在业务推广方面,市场网络、营销渠道和业务团队的建设方面也与融资租赁有很大不同。在高端设备的经营性租赁中,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如飞机租赁,航空领域的租赁人才很多以法律背景人士为主,需精通国内国际法、欧美法律的专业人才。

第四,缺少税收政策的支持

谈到中国发展经营性租赁的障碍,最主要还是政策障碍,具体就是税收障碍。目前国内对出租人在经营性租赁合同下的租金收入全额征收5%的营业税。而融资租赁业务实施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6%,售后回租赁业务视为“贷款服务”,适用税率为6%。如果国家对经营性租赁的税收没有支持政策,经营性租赁也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经营性租赁被视为融资租赁的进化版,也是融资租赁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承租人更加成熟,对租赁公司的要求也更高。租赁公司也可以为承租人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资产交易也形成了成熟的二级市场。虽然租赁公司在通往经营性租赁阶段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就看租赁公司愿不愿意沉下心,踏实去做。融资租赁的“寒冬”已来,也许经营性租赁的“春天”不远了。

来源:财经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