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每周金融政策资讯2021.3.21

发布日期:2021-03-22     来源: 本站     点击次数: 895次

 

一、政策导读:从宏观政策基调看全年利率格局

1.“不急转弯”基调下的宏观政策

2.“外需强内需弱”特征下的经济复苏

3.政策实际执行与市场利率展望

二、货币动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关于货币资金政策的相关信息

3.税法政策

4.汇

三、行业动态

(一)煤炭动态

1.近期煤炭价格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煤炭、钢铁等传统能源行业正迎来一轮变革

4.分析与解读

四、行业关注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正式发布

2.《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3.全国首个供应链行业法律公共服务中心成立

4.中央财经委员会: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5.绿色租赁|行业布局新的着力点

 

 

一、政策导读:从宏观政策基调看全年利率格局

1.“不急转弯”基调下的宏观政策

伴随2021年全国两会闭幕,全年宏观政策基调基本定型,即“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就是通俗所称的“不急转弯”。总体思路上强调“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当前复杂微妙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确实对政策实施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

财政政策方面强调“可持续性”,政策预留空间非常充足。2020年应对疫情的财政快速扩张在2021年会有所放缓,但又同时“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因此放缓的幅度不会太大,以重点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转移支付与减税政策仍有增量。再度重提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精准”,明确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提出两项目标,一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杠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大支持普惠金融力度,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从而促进内需继续修复。这才是2021年货币政策的真正难题,也是为何要强调“精准”的原因。

2.“外需强内需弱”特征下的经济复苏

全年宏观政策基调无疑是以当前基本经济形势为考量制定的,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最大特征即是“外需强内需弱”。

外需持续强劲。中国出口份额在疫情控制后整体上台阶,成为出口高景气的重要原因,但无法解释出口增速的一路上行。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的边际影响反而更为关键。2021年,全球经济和贸易进一步改善的确定性极高。因此,尽管中国出口份额在2021年可能会略有回落,但全球经济改善仍足以支撑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消费修复缓慢。2020年疫情冲击带来了三个极端影响,一是居民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二是线下消费活动严重受阻,三是居民储蓄率增加消费倾向下降。导致消费增速下降幅度远大于收入增速下降幅度,内需弱的格局由此形成。2020年3月以来,居民收入改善带动消费持续修复,且收入与消费增速差逐渐缩小,显示线下消费阻力基本消除,居民消费倾向正在提升,所以收入向消费转化的过程也越来越顺畅。然而,后续居民收入环比增长随GDP放缓,结构性就业问题难除,仍将制约消费改善。

无意刺激地产基建,但仍预留空间。房地产销售与投资逆势增长,受益于居民较强的储蓄意愿与宽松的融资政策。尽管行业调控措施有所加码,但在较强的购房和投资意愿下,地产高景气度还能维持较长时间。基建投资在2020年意外地没有成为刺激重点,与以往经济低迷期基建投资作为主要抓手的情况大为不同。2021年主动发力基建投资的意愿依然不强,但预留空间较为充足,若下半年复苏动力确实转弱,仍可相机抉择。

3.政策实际执行与市场利率展望

结合当前经济运行实际形势与宏观政策基调,我们对年底前政策实际执行的若干要点与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走向做出如下判断。

广义财政支出按部就班,下半年有调节余地。未来数月,至少在上半年,广义财政应是按部就班,可能在重点的局部领域着重主动作为,但政府主导类投资不会出现大的扩张,整体刺激意愿不强,难以成为推动经济超预期的潜在因素。下半年如果经济复苏明显转弱,仍有调节余地。

社融增速必须降,缓降而非急降,流动性投放逐步压缩。“增量风险防范”已被划为重点,在经济初步恢复后社融增速必须要压降。而且,“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毕竟当前内需偏弱,融资收紧过快对经济恢复难免抑制,因此再度拿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标准。同时,为稳定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预期,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些才是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难点所在。核心在于逐步压缩流动性投放规模,控制融资规模扩张,但不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松紧及利率水平造成过大影响。

政策工具利率宜稳不宜动,市场利率区间震荡。在控制杠杆的同时,还要保持银行间利率的基本稳定,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以促进内需修复,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在较长时间应不会做系统性调整。预计债市收益率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至少上半年)区间震荡,10年国债收益率震荡区间大体在3.1-3.4%。

利率震荡过后应仍是下行,下半年债市可能出现机会。上半年,区间震荡格局难破。进入下半年后,GDP环比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影响居民收入改善,对消费与民间投资构成制约,而社融增速应已出现一定回落,杠杆上升压力减轻。届时,货币政策的紧平衡可能出现一定松动,市场利率存在一定下行空间。

    二、货币动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金融方面提出如下:

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

3)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4)深化保险公司改革,提高商业保险保障能力。

5)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

6)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投融资。

7)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2.关于货币资金政策的相关信息

今年政府工作日报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3月18日,央行发布消息,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的7天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2.2%不变。《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2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200亿元逆回购后,3月份以来,央行在每个工作日均开展100亿元逆回购操作,14个工作日累计投放资金1400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连续小额的逆回购操作正是落实“灵活”“适度”等内涵的切实举措。这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市场资金面稳定,保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另一方面,采取中性操作,基本以对冲到期量为主,可以避免市场流动性出现超调、过剩,政策的精准度更高。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在防控好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小微企业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占比也将会继续上升;科创小微企业、绿色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中小微企业,将会得到特殊的融资支持。(Wind-财经新闻-证券日报)

3.税法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新办纳税人中实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 年第22 号)第十条规定,纳税人以电子发票(含电子专票和电子普票)报销入账归档的,按照《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 号)的规定执行。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 号)第四条规定,单位以电子会计凭证的纸质打印件作为报销入账归档依据的,必须同时保存打印该纸质件的电子会计凭证。

4.汇3月19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夜盘收报6.5097元,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跌37个基点。成交量376.87亿美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6.22亿美元。本周,在岸人民币汇率围绕6.50上下震荡。

三、行业动态

(一)煤炭动态

1.近期煤炭价格

据商务部监测,上周(3月8日至3月14日)全国煤炭价格小幅下降,其中二号无烟块煤、炼焦煤(1610,0.50, 0.03%)、动力煤(677, 5.60, 0.83%)价格分别为每吨943元、774元和610元,分别下降0.7%、0.4%和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煤炭方面,《纲要》提出,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

要建设智慧能源,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推进曹妃甸港码头运能扩容、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枢纽港建设。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稳妥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文章来源:新华社)

3.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煤炭、钢铁等传统能源行业正迎来一轮变革

近期,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严控高能耗准入将对行业生产端产生影响,长期来看,许多高能耗产业正在通过节能改造以及技术进步进行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竞争力。

1)控排放:环保政策保持高压

 “十四五”时期环保政策的一大着力点就是从源头控制污染,为此环保部门的监管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业上。

生态环境部于3月1日派出100个监督帮扶工作组进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聚焦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开展监督帮扶。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继续保持严的主基调,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督促指导地方采取综合手段,加大惩治力度。

2)减碳目标倒逼之下,地方促进减排的政策力度也在加码。

山东专门制定了“四减四增”行动方案。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侯翠荣介绍,该省将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抓源头、控过程、强治理,加快推进钢铁、地炼、焦化、火电、水泥、轮胎、汽车等行业产能淘汰或整合,同时严控新增产能。

河北省发布的《河北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提出,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装机规模,严禁新增化工园区,审慎发展石油化工等项目。严格控制钢铁、火电、化工、炼油、建材等重点行业耗煤量,落实到每一个企业。

3)缩产能:相关产品价格出现波动

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煤炭需求增长放缓,在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步下降已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内中小煤矿退出速度加快,同时在安全、环保等各类执法从严的情况下,煤矿超能力生产的情况显著减少。

随着环保等部门加大对钢铁、焦化等多个重点行业的监督力度,并对违法违规生产的企业开出严惩罚单,不少行业短期内产能收紧,产品价格随之出现波动。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钢铁生产重地河北唐山,近日该市多家钢厂在生态环境部突击检查时被发现违规生产,相关企业及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由于环保执法力度加大,下游钢铁产量收缩,此前居高不下的铁矿石期货价格出现了一波回调。

中宇资讯市场分析师陈翠玉对记者表示,3月16日焦炭价格第四轮下调,降幅达到100元/吨。降价原因同样源于近期部分钢厂接连减产以及停产检修,导致焦炭需求继续被压制。

4)谋转型:绿色低碳步伐加快

减碳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势在必行。“除了各级政府加强针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的执法力度,产业内部也有诸多调整的空间。”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告诉记者,氢冶炼或成为新的方向。

中国宝武全球绿色低碳创新研究基地八一钢铁(4.220, 0.00, 0.00%)近日对外透露,正在进行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第二阶段的工程建设,整个项目试验成功后,不仅能大幅提高冶炼炉的利用系数,还可以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碳捕捉技术应用、长流程炼钢转为电炉炼钢,也将成为钢厂通过技术节能减排的手段。

大型煤炭企业未来将加大绿色开采力度。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煤炭产业要推动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安全一流煤矿;二是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建设集约高效煤矿;三是加快推动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绿色煤矿;四是深度融合智慧技术,建设少人智能煤矿;五是深化改革拓展空间,推进协调共享发展。(来源:上海证券报)

4.分析与解读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煤炭的在能源中的占比不可避免下降,且各省各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业上的监督。而且煤炭产业相关设备开始向绿色清洁方向发展例如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

四、行业关注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正式发布

发挥专业审判职能 保障金融战略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正式发布。第一条 北京金融法院管辖北京市辖区内应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以下第一审金融民商事案件,证券、期货交易、营业信托、保险、票据、信用证、独立保函、保理、金融借款合同、银行卡、融资租赁合同、委托理财合同、储蓄存款合同、典当、银行结算合同等金融民商事纠纷。(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2.《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3月12日,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在银企双方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和预期现金流,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进度、期限等安排。(来源:广东省融资租赁协会)

3.全国首个供应链行业法律公共服务中心成立

青岛市供应链协会联合文康律师事务所共同成立“青岛市供应链行业法律公共服务中心”。这是全国首个供应链行业法律公共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成立后,将为供应链相关平台公司、核心企业、金控公司、产销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包括公司设立、业务模式合规、交易风控设计等结构化融资、并购重组、数据合规在内的窗口化、一站式、综合性法律服务,维护企业主体合法权益,提升青岛供应链行业的法治化建设水平。(来源:大众日报)

4.中央财经委员会: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3月15日,据新闻联播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健全完善规则制度,加快健全平台经济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强化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要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监管框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监管权威性,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来源:北京商报)

5.绿色租赁|行业布局新的着力点

绿色租赁,作为租赁业正在着力布局的新方向,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增添了一股力量。

  2月8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专栏二提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发展应进一步聚焦碳减排,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做好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管理,并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促进碳价格发现,引导金融体系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更多资源。

  如何发挥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优势开展绿色租赁服务?业内对绿色租赁有哪些创新尝试?在实践中,从业者们一直在摸索推进并期望能够形成行业合力,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脉”

  近年来,围绕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业内已有租赁公司开始思考如何结合政策导向,充分发挥现代租赁的特点,尝试从实体产业切入,逐步搭建起以绿色租赁为业务核心的发展模式,创新金融投资手段,将金融活水引入绿色环保领域,在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

  如北银租赁2016年起就与国内一家原料奶业企业开展合作,目前已累计投放8亿元,用于支持绿色农业及现代乳业的转型发展。

  又如农银租赁开展了农机租赁业务试点,重点在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番茄采收机等农机设备的租赁业务方面进行探索。

  当然,“三农”也仅仅是租赁公司发展绿色租赁所服务的其中一个产业,实践至今,租赁公司还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企业基因与成长血脉之中,包括光伏、风力、新能源汽车、生态旅游、污水处理、节能环保、轨道交通、乡村振兴等领域均是租赁公司的亮点与发力点所在。

  据悉,截至2020年末,越秀租赁已在污水处理、生态旅游、新能源交通等绿色领域投放超250亿元,支持生态旅游景区超30个。

  能够看到,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之下,各省份均明确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如福建强调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五大新兴产业;河北提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

  可以预见,在上述亮点行业中,结合政策导向与自身资源禀赋,预计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众多租赁公司“十四五”时期强化布局的业务领域。

  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租赁模式

  就租赁行业而言,身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绿色租赁是当前行业加快高质量转型和更好“以融促产、以融强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必然的战略选择。

  有专家表示,租赁公司应致力于创新并完善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绿色租赁业务模式,进一步尝试融入普惠金融,将服务触角更多的伸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智能化的租赁服务,打造完整高效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总体上看,目前租赁公司主要是围绕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寻找细分市场,逐步建立起规模。早期进入并布局绿色租赁的金租公司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与专业化运营能力,经过积累,已开始向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升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竞争优势。较晚布局相关业务的租赁公司则重点在渠道和项目上下功夫,力争在获得优质资源的同时,开辟出差异化的发展新路。

  随着政策环境与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未来5年,租赁业会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在初期积累的渠道基础、客户基础、资产基础上,不断审视和调整,找准业务发展的目标定位,进一步聚焦优势领域细分市场,提升在绿色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完成从量到质的重要转变,逐步形成具有租赁公司自身鲜明特色的绿色租赁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方式等。头部金融租赁公司或是融资租赁公司也有望在一到两个细分市场成为领跑者,在行业内树立品牌影响力。

  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租赁公司在开展绿色租赁业务的同时,还在发行绿色金融债方面有所成效。《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业内首只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至今,已有包括河北金租、华融金租、江苏租赁、长城国兴租赁、农银租赁等在内的租赁公司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

  因为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性,能够基于租赁物的价值来进行融资,期限长、规模大、比例高,业务流程便捷,还款方式灵活,有助于直接解决绿色项目因担保条件不充分、盈利方式不明晰等情况带来的融资难等问题。

  然而,尽管外在政策条件已经成熟,但受制于资金监管要求、绿色认证标准以及绿色投资群体等因素的变动影响,事实上,租赁公司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或是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意愿整体较低,总体发行较为审慎。

  有专家建议,租赁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直接债务融资渠道,可以考虑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提高市场透明度,推动债券项目的落地,提升租赁企业的综合实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绿色产业与金融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2月初,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

  “碳中和债”的落地,势必会引导和带动租赁企业将资金有目的地投向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有望推动租赁领域产生更多支持碳减排项目的创新产品,支持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来源:浙大融资租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