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每周金融政策资讯2021.5.16

发布日期:2021-05-17     来源: 本站     点击次数: 1188次

 

一、 宏观经济

(一)关注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 加大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

1.急切实之难、下对症之药,为不同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纾困方案

2.进一步加强小微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提高普惠金融力度

3.重视区域融资支持工作,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二)社融不及预期 实体融资需求在回落

1. 中国 4 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

2. 新增贷款回落,短期贷款萎缩所致

3.社融环比大幅回落,社融增速阶段性高点已过

4.货币供应增速继续回落

二、货币动态 

1.央行连续两个月每日100亿"迷你"逆回购,5月流动性缺口达万亿

2.国资报告:央企将更多风险关注点转向债务、投资、金融等领域

3.地方债发行几乎是借新还旧,华北地区债券风险溢价正在迅速上升

三、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1.煤炭价格

2.监管突然出手:钢铁煤炭板块逆势调整 碳中和板块再度活跃

3.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组织召开2021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

4.分析与解读

(二)新能源

1. 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2. 关键金属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3.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

四、行业关注

1.“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

2.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依法开展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工作

3.银保监会:社团贷款不得投向房地产业

4. 国资央企落实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一、宏观经济

(一)关注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 加大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

2021 年 5 月 1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对受疫 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等工作。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恢 复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经营仍面临一定困难。加大对 相关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够提高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有利于激 发企业生产经营活力,促进经济全面恢复。

1.不同行业金融纾困方案

Wind 统计,受疫情影响出现较大亏损的行业主要有航空、旅游、餐饮和线下零售等行 业。截至 2021 年 4 月 30 日,共有 1340 家上市公司在 2020 年年报及业绩预告中提到 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约占 A 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亏损最严重的航空业 为例,包括四大航在内的 6 家航空公司累计亏损了 962 亿元。从实际情况来看,各行 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特征以及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会议分别 为各行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金融纾困方案。对于受疫情影响最严重且恢复情况仍存在 较大不确定性的航空业,会议提出“引导民航企业与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应急贷款政策”, 通过政策支持促进航空业复苏。对于复苏态势强劲但行业分散程度高、差异化明显的 文旅、线下零售、住宿等行业,会议提出“加强对文旅企业及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 输等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定向金融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市场复苏,而 且能够促进消费升级。对于制造业而言,中国供应链的可靠性在疫情期间得到了肯定, 为把握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机遇,会议提出“继续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 融资支持”,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2.进一步加强小微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提高普惠金融力度

小微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是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最多的群体,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疫情中遭受较大冲击,是政府 帮扶的重点群体。据统计,2020 年以来国家累计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了 3894 亿元“无缝 衔接”的资金周转支持。随着各项金融帮扶政策的落实,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 情况有所缓解,整体经营状况不断好转,但部分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的个体工商户依 然面临经营困难。对此,会议提出“试点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评价体系”,以缓解 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个体工商户的融资便利度。与此同时,会议提出“支持发行 不低于 3000 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确保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实现增速、户数‘两 增’”“确保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 30%以上”等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的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3.重视区域融资支持工作,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我国区域发展 存在不平衡等问题。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夯实、市场主体较多、经济活力较高,其 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高于主体相对较少的中西部市场地区。为改善相关 地方的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会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做好 区域融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和精准度,而且能够有效 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全面、均衡、稳定复苏。(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 汪惠青)

(二)社融不及预期 实体融资需求在回落

1. 中国 4 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

中国 4 月 M2 同比增 8.1%,预期增 9.1%, 前值增 9.4%;4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47 万亿元,预期增 1.575 万亿元, 前值增 2.73 万亿元;4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1.85 万亿元,预期增加 2.25 万亿元,前值增加 3.34 万亿元。

2. 新增贷款回落,短期贷款萎缩所致

4 月新增信贷 14700 亿元,较去年同 期少增 2300 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2.3%,较上月小幅回落 0.3 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贷款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比较强劲。从结构上看,信贷增速回落主要 来自于短期贷款的回落,中长期贷款依然保持高增长的态势,说明企业的银行 贷款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短期贷款的回落与监管趋严有关,银行收紧短期贷款, 特别是信用贷款的贷款条件和额度。另外,票据融资同比下降,但相较于往年 同期,今年 4 月票据融资还在高位。

3.社融环比大幅回落,社融增速阶段性高点已过

4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1.85 万亿元,预期增加 2.25 万亿元,前值增加 3.34 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 1.25 万 亿元,比 2019 年同期多增 1797 亿元。余额同比 11.7%,较上月回落 0.6 个 百分点,已经连续 2 个月回落。我们认为,社融规模下降的有基数的原因,也 有新增因素。基数上看,由于去年同期在疫情的影响下大幅拉升,导致同比出 现回落。从新因素来看,,新增社融的回落主要受非标融资以及企业债的大幅 回落。另外,政府债券在 4 月上半月发行速度较慢,也导致了政府债券增速较 小。

4.货币供应增速继续回落

货币供应量方面,中国 4 月 M2 同比增 8.1%,预期增 9.1%,前值增 9.4% ;M1 增速为 6.2%,比上一个月回落 0.9 个百分点,货币供 应增速回落速度加快。从社融增速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来看,货币供应增速回 落的速度明显要大于社融,说明央行有意控制货币供应,货币供应增速的回落 制约的社融的增速。4 月份由于缴税因素,财政收入明显大于财政支出,导致 资金回落央行系统,另外 MLF 和公开市场操作持续缩量,也降低了基础货币的 投放。

总体上看,基数和新增因素导致社融环比大幅回落,企业融资从非标和债券转 向于银行贷款,反应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仍比较宽松,但大型企业和地方融资 平台的债券发行收到降杆杆的因素而回落。可以确定是,无论是货币供应还是 社融,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同比仍将下行。当前由于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加快, PPI 快速飙升,可能会制约央行的货币放松的空间。

二、货币动态

1.央行连续两个月每日100亿"迷你"逆回购,5月流动性缺口达万亿

截至5月7日,央行已连续47个交易日每日只开展100亿元的逆回购“迷你”操作。这也被市场看作是继以往连续多日暂停逆回购操作后,央行在“静默期”采取的新方式。进入5月,一面是国债、地方债发行将明显放量,流动性缺口加大,另一面则是通胀预期的再度升温,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何去何从备受市场关注。多位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目前通胀预期升温尚不足以让货币政策总量收紧,5月流动性缺口或达万亿,预计央行会适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熨平短期扰动因素。

单日100亿元的投放量对庞大的银行体系而言影响甚微,更何况多数时间这100亿元的逆回购规模是完全对冲到期量。对于连续多日的公开市场“迷你”操作,受访的分析人士主要给出了两大原因:一是流动性缺口小,央行无需投放额外流动性,资金利率一直较为平稳就是反映;二是这本身隐含了央行不会继续宽松的含义。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尽管从规模上看,100亿元的逆回购并不多,但从市场利率的表现看,近期DR007一直维持在2%附近。价格是量的结果,价格稳定就说明流动性不松不紧。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DR007的利率均值略低于7天期逆回购利率,且前者的波动率已降至过去几年的低点。不难看出,银行体系对于央行资金的依赖已明显下降,央行亦没有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必要。

不过,尽管逆回购规模少有市场本身并不缺流动性的原因,但亦有观点认为这本身隐含了央行无意继续宽松的含义。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从逻辑上讲,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或维持低量的逆回购操作,本身隐含了不会继续宽松的含义。央行近期持续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惯例而无视到期量的变化,更是反映出央行保持克制操作的态度。

五一假期国内金融市场休市,但海外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依然引起了国内的关注。当前,通胀预期不仅在海外继续升温,国内生产企业也因原材料价格的明显上涨不断承压,亦有观点担忧PPI的走强会逐渐传导至CPI,使得通胀“靴子”落地,进而使得央行不得不明显收紧货币政策。

不过,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今年通胀水平总体仍将处于温和水平,并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明显制约。目前国内经济复苏中仍存诸多不均衡因素,货币政策总量上难有方向性调整,仍会延续不松不紧基调,同时结构性收紧特定领域流动性以防范风险。

张瑜对记者表示,当前经济恢复的内生动能并不够扎实,经济存在四大不均衡:内外需不均衡,外需强内需弱;生产消费不均衡,生产强消费弱;通胀不均衡,PPI强CPI弱;预期不均衡,经济复苏但居民、企业对经济的预期仍弱。

“在不均衡背景下,货币政策很难在总量上进行方向明确的调整,只能保持不松不紧。”张瑜称,但为避免金融资产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需要结构上点式按压。例如,地产领域的信贷政策今年或会持续加码,保证其不可过度吸收金融资源。

张旭亦表示,现阶段物价上行压力主要体现于大宗商品,并表现为PPI同比涨幅的提高。但也需看到,CPI通胀仍是温和的,3月份仅仅为0.4%。而且,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货币政策需要为经济的稳中向好营造适宜的环境。因此,预计货币政策不会因为PPI的上涨而出现急转弯。

展望5月的资金面,流动性缺口在利率债发行放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将面临不小压力。有分析指出,央行连续微量操作逆回购的“打法”或将暂停,以及时填补市场资金缺口。

明明测算,根据当前发债节奏,5月地方债净融资额或达到8000~10000亿元水平。5月国债供给压力也将有所增加,4000亿元左右的国债净融资高于去年同期。结合货币发行、准备金需求、资金自然到期、财政收支、外汇占款等因素,5月总体流动性缺口约在1.35万亿元左右,较4月份5000亿左右的流动性缺口有明显扩大。

张旭称,自4月中旬以来,DR007利率的滤波值正在稳健上行,这反映出前期财政系统所投放的流动性正在被消耗。未来,随着利率债的发行、税期的临近以及信用的派生,银行体系对于央行资金的需求会再度升温,DR007利率亦很可能进一步提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曾表示,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及时熨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财政税收、季末等多种短期波动因素,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围绕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合理区间运行。今后将继续灵活开展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券商中国)

2.国资报告:央企将更多风险关注点转向债务、投资、金融等领域

国资报告: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切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统筹安全与发展”被中央企业摆在了全局性、战略性地位。面对更为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明显增多的各类风险,央企负责人们谈认识、谋方略、建机制,从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抓住要害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系统性搭建高质量发展防护网,企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稳固、提升。

“十四五”时期,为了应对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多发带来的挑战,企业更加注重全面提升风险预判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

风险点、盲点较多的领域,正是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的重点方向。《国资报告》记者观察发现,中央企业将更多风险关注点转向债务、投资、金融、国际化经营及安全生产等领域,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比如,中国诚通、新兴际华等企业将防范债务债券违约风险摆在了突出位置。其中,中国诚通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加强债券发行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新兴际华则提出巩固降杠杆专项工作成果,保持集团负债率稳健可控,加强对高负债子企业的穿透式管理。要做好债务结构、期限、比重的匹配,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定期排查债券兑付风险,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

与债务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央企纷纷提出将严防投资风险。中国铁物明确要加强投资风险防范,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格参股投资和参股企业管理,严防PPP、垫资建设等业务风险。

企业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必然要按照全面风险治理的要求,全过程、链条式、动态化防控重大风险。

2021年,国投提出加强风险管理顶层设计,搭建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集团各层级风险管理的边界和管控方式,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将风险管理自上而下贯穿集团全级次,融入到“融、投、管、退”全过程,全面提高集团对风险的掌控力、可控力。

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国一重2021年提出扎实推进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研判处置,严把高风险领域项目投资,突出抓好重大决策等法律审核,强化境外项目风险防范,加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着力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下,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度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进化升级的显著标志。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风险管理正在凝聚更多共识。通过与世界先进企业对标,新兴际华进一步明确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精益管理方式,建立财务、制造、成本、采购、销售、物流、市场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体系,健全资金、订单、产品等重点环节动态跟踪网络,完善实时在线的决策-执行-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重大风险预警、防范、研判、管控、处置水平。

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央企而言绝非一项机械完成的任务,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体系建设的自我优化和升级。坚持有守有为,将底线思维转化为具体行动,方可筑牢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资报告》杂志)

3.地方债发行几乎是借新还旧,华北地区债券风险溢价正在迅速上升

在去年有所放松之后,管理层决心在今年放慢信贷增长。在3月份同比增长大幅下降之后,预计总融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投资者的影响而言,将中国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再是一个合理的方法。其逻辑在于,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华北地区发行的债券风险溢价正在迅速上升,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风险的展开。

复盘一季度地方债发行几乎是“借新还旧”,且以再融资为主;债市投资者会注意到,2021首季地方债累计发行规模8951亿元,其中,再融资债券占比96%;但市场共识是,预计二季度出现发行高峰。

“决策者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担忧正在增加,并且在去年有所放松之后,其决心在今年放慢信贷增长。3月份同比增长大幅下降之后,我们预计总融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

4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强调“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换言之,化债工作进一步提升到新的高度。

Wind数据统计,2021年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城投债等需偿债9.2万亿,较去年骤升1.8万亿元。就此市场认为,财政支出紧约束或难以放松。

“近年来,债务市场的拖欠和偿还压力使南北差距更加明显。我们估计,华北地区债券违约量(债券数量)和价值期限分别从 2019年的 51.5%和55.9%升至2020年债券违约总额的63.4%和64.4%。”陆挺认为。

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再次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持续完善法定债务管理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月13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又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意见》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这些方面:诸如,其一是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其二,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其三,规范预算支出管理。其四,加强预算控制约束和风险防控。这其中,《意见》要求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提及《意见》在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方面有何考虑?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当严格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科学测算评估预期偿债收入,合理制定偿债计划,并在中期财政规划中如实反映。其次,是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定机制。并要求,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及债券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平台作用,全面覆盖债券参与主体和机构,打通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全链条,促进形成市场化融资自律约束机制。

再者,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严禁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加强督查审计问责,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最后是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隐患。上述负责人表示,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各部门出台政策时要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要求以及共同事权地方应负担部分外,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出台要求下级配套或变相配套的政策。客观评估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具体来说,陆挺表示,财政部禁止“战略违约”(尽管有财务能力,但借款人决定停止偿还债务),从而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这表明决策层有意逐步降低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关的金融风险,而不是发动另一场可能引发大规模流动性或系统性风险事件的大力去杠杆化运动。

其认为,真正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主要位于中国北方。数十年来,由于制度环境,人口,产业结构,市场开放和政策等众多历史原因,华北和华南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增长差异。随着中国推动碳中和并控制房地产部门融资,这种南北分歧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可能导致华北违约率上升和增长放缓的恶性循环。

至于南北分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野村证券报告预估,未来几年南北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决策者可能很清楚,地区间不平等的恶化也会增加系统性金融危机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由于其可能需要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稳定,在宏观政策方面,预计中国政府将信守承诺,今年不会做出重大政策转变,因为在金融机构、开发商和购房者已经开始向华南地区分配更多资金之际,严厉的信贷紧缩可能会大大加剧南北差距。“我们预计,当违约真的发生时,中国政府在决定是否纾困这些公司时,将采取谨慎的逐案处理方式。预计地方官员将为其所在地区的金融后果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投资者可能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具体采取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宏观环境。”陆挺表示。(经济观察报)

三、 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1.煤炭价格


QQ截图20210519105619.jpg 


2.监管突然出手:钢铁煤炭板块逆势调整 碳中和板块再度活跃

据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5月14日消息,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当天就钢铁价格联合约谈全市钢铁生产企业。

约谈要求,各钢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法律、法规,加强自律,守法经营,不得相互串通,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自觉维护钢材市场价格秩序和公众利益。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居、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并公开曝光。

此前还有消息称,发改委和监管总局前往河北调研。财联社5月12日讯,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证实,近期铁矿石和钢材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各方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做好市场形势分析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赴河北进行联合调研。(来源:新浪网)

3.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组织召开2021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

5月12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组织召开2021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等为相关企业现场授牌并宣布《煤炭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编制启动。

2012年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每年主办一次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这已经是第十年。

今年有32家煤炭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华电煤业集团、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进行了现场发布。报告内容从安全生产、管理创新、节能减排、品牌质量、转型升级、公益慈善、诚信经营等方面展示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采,从精准扶贫、绿色发展、自主创新、民生、就业、“一带一路”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体现新时代煤炭企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会议同期发布了《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全面梳理煤炭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基本情况,研究总结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进展和现状,进一步向全社会宣传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推呈行业责任贡献,促进煤炭行业社会责任交流与合作,推动煤炭企业更加系统、科学、持续、高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发布《2021年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写,报告简述了煤炭上市公司基本概况,分析了煤炭上市财务经营情况和社会履责情况,并展望了煤炭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来源:新浪网)

4.分析与解读证券时报网讯,国泰君安指出,夏季用电旺季来临,电厂补库需求释放,大型煤矿近期保供长协,动力煤供需两旺。焦炭供需矛盾尖锐,目前下游钢厂焦炭需求高涨,库存低位,且环保督查进一步助推焦企减产,焦炭已连续五轮提价,产能收缩大背景下,整体供需错配矛盾仍将持续。

(二)新能源

1. 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财联社资讯获悉,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今日在“交通能源转型产业研讨会“上表示,要探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十四五”期间,要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等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A股上市公司中,雪人股份目前已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氢气压缩与氢气液化等产品。厚普股份为国内首家箱式加氢站解决方案供应商,自主研发的多项氢能加注设备关键部件率先打破了国际垄断。雄韬股份在氢能产业链上已完成制氢、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布局。(来源:新浪网)

2. 关键金属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前不久,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一份报告,题为《关键金属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重点强调了镍、钴、锂、铜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政府和矿业公司不加快投资提高金属产量,那么全球促进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将受到阻碍。

IEA报告指出,许多国家正通过鼓励生产电动汽车,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站等措施,推进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渡,这便导致相关金属矿产需求成倍上升。

汽车电气化转型,有赖于大量新型原材料。

IEA分析,平均一辆传统汽车所需金属矿产约为33千克,而电动汽车则超过200千克,是传统汽车的6倍。(来源:新浪网)

3.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

国家能源局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衡,其中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48亿千瓦。发电量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据行业统计,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4754.7亿千瓦时。保持高利用率水平。一季度,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12.49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约98.95%;全国弃风电量约72亿千瓦时,平均利用率96%;全国弃光电量17亿千瓦时,平均利用率97.5%。(来源:新浪网)

四、行业关注

1.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

5月13日,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

规划中指出:统筹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依法依规做好生活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工作,鼓励利用既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项目。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贷款优势,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

本次规划具体目标如下: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

——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

——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来源:商业保理专委会)

2.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依法开展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依法开展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工作,整体负债率较2016年降低2.2个百分点,带息负债占比连续实现“九连降”。(来源:浙大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3.银保监会:社团贷款不得投向房地产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银保监会农村银行部日前就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监管向各地征求意见。记者从多方获悉,此次加强社团贷款监管的要点包括:严格管控新增社团贷款规模,强调社团贷款不得投向房地产业,以及政府融资平台等。(来源:恒泰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4. 国资央企落实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推动将合规要求覆盖央企各业务领域、各职能部门、各级子企业和全体员工。目前,中央企业已全部成立合规委员会。

除了全面推进合规管理外,近年来国资央企持续深化法治建设,在依法治企、风险管控、监督问责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时期 ,央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100%法律审核把关要求,累计审核近600万项,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近2万起,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超过3300亿元。

同时,国资央企落实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风险防控不力等行为的问责力度,国资委组织或督促中央企业核查违规问题,年均责任追究上千人次。(来源:深圳市商业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