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每周金融政策资讯2021.6.4

发布日期:2021-06-04     来源: 本站     点击次数: 1213次

 

一、宏观经济

(一)PPI冲高见顶,投资继续上行

(二)碳中和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与应对

1.和有利于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倒逼能源和经济转型升级

2.碳中和背景下,国际碳排放摩擦和碳税壁垒将增加

3.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将带来高碳产品出口减少,带动低碳产业

4.碳减排背景下,外贸新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5.对策建议

(三)时政资讯

1.银保监会:“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产品

2.日本:福岛核电站再现核废弃物泄漏

3.商务部:中美经贸领域已开始正常沟通

二、货币政策

1.财政部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债限额4.26万亿元

2.净融资创新低的城投和内卷的债券圈

3.利率方向

三、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1.煤炭价格

2.价格走向分析

3.金融机构要加快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步伐

4.煤矸石处置方式亟待整改

(二)清洁能源

1.推进清洁能源转型迫在眉睫“绿色航运”未来可期

2.支持京津冀自贸区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海南将建设清洁能源岛

3.新能源发电大有可为,四部委发文确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四、行业关注

1.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发展规划(2021-2023年)

2.银保监会:将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作为常态化监管

3.2021年已公布4859家非正常经营租赁公司,超2020年总量2倍


一、宏观经济

(一)PPI冲高见顶,投资继续上行

整体来看,5月经济环比动能进一步回升,制造业复苏进程推进,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有较强韧性,基建反弹也即将开启。价格方面,PPI同比增速冲高见顶,考虑到监管层持续释放保供稳价信号,预计未来PPI环比涨幅有望放缓,缓解下游盈利压力。经济在稳中求进的政策总基调下迈向更高水平均衡,社融增速温和回落,货币政策边际微松,护航经济复苏。

5月核心数据预测:通胀,CPI温和回升,PPI冲高见顶。CPI同比预计回升至1.4%,食品价格跌幅延续,非食品价格小幅回升。PPI方面,近期监管层持续释放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信号,5月黑色、有色商品价格先升后降,但中枢仍然延续上行,环比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预计PPI同比将快速走高至8.5%左右。考虑到国内黑色系商品价格回归理性,未来PPI环比涨幅有望放缓,叠加低基数效应消退,6月起预计PPI同比大概率回落。

社融:预计5月新增社融2.1万亿元,对应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约为11.1%。表内融资部分,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收缩,预计5月表内信贷约在1.36万亿左右。表外融资部分,5月银票转贴现利率延续下行走势,预计表外融资仍将延续收缩态势。预计5月社融新增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1万亿元;对应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约为11.1%,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

实体:5月,经济动能环比继续上行,制造业暖、房地产强、出口旺。5月,预计经济沿着复苏进程继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制造业的拉动,环比动能进一步提高,出口依然受到海外供需缺口的支撑,维持在高增长区间,消费则维持温和复苏的态势。4月基建增速虽然不及预期,但是今年财政支出进度整体后移,基建反弹在即。综上,预计固投累计增速16.8%;消费单月同比增速预计12.4%;出口依然维持在高增长区间,预计单月增速37%。

生产:5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9.2%,相比2019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6.8%。5月工业生产总体延续前期景气态势,但强度边际放缓。一方面,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激发上中游工业企业生产热情;另一方面,从高频数据来看,5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日均产量237.94万吨,比上月环比增长2.96%,同比增长15.81%,基本处于稳定生产状态。展望后续,钢铁产量压降以及环保督察即将展开,后期钢铁产量将受到一定影响。

盈利:5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38.6%,相比2019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17.7%。在工业生产景气不减,PPI继续上行,以及企业经营效率持续改善的情况下,预计5月企业盈利继续维持相对高位,但上下游企业盈利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

(二)碳中和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与应对

在全球加快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国 内外的低碳转型将重塑我国贸易品的成本曲线和市场环境,深刻影响我国进出口规模 和结构。应对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合作和规则制定,争取 制定贸易碳规则的主动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争取占领碳中和技术高地;加快 国内产业升级和外贸企业低碳转型。金融机构要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建立低碳投资风 险管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

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威胁,减少碳排放和加快经济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2021 年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将明显加速。我国 作为“世界工厂”和碳排放大国,加快低碳转型既有利于提高国际话语权,又能倒逼 国内经济转型,但国内外碳中和也将冲击我国外贸规模与结构,对金融机构资产配置 带来风险。

    1.和有利于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倒逼能源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有利于防止关键技术“卡脖子”,促进我国在能源转型竞赛中获得主动权。 近年来,美国为遏制我国发展,不惜在经济、技术领域打压制裁我国企业,造成芯片、 光刻机等关键技术领域被“卡脖子”,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现阶段,碳中和 意味着全球将掀起新的能源革命,历次能源革命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全球利益重 新分配。例如煤炭和石油分别推动英国、美国实现工业经济腾飞。当前,清洁能源和 碳中和技术已成为新的国际竞争热点,我国加快碳中和能推动技术研发进步,防止发 达国家垄断低碳技术,同时有利于抢占碳中和技术竞争的高地和占据有利国际地位, 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有利于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由于欧美国家碳中和起步较早,出于保 护本国企业和“贸易公平”,或对碳中和进度慢的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这将冲击我国出口稳定性。因而,我国加快碳中和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倒逼我国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产品升级,为中国制造再次腾飞 创造机遇。一是低碳转型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按照清华大学的测算,如果我国实现气温升高不超过 2 摄氏 度的目标,2020 年到 2050 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 100 万亿元,占 GDP 的 1.5%到 2%1。大规模绿色投资将有力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带动居民就业增收。二是低碳转型能 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在低 碳产品国际贸易中建立我国的新竞争优势。

2.碳中和背景下,国际碳排放摩擦和碳税壁垒将增加,或出现新一轮制造业转移,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全球碳中和将对我国进出口产生外溢效应,例如碳排放责任 分担和发达国家出台碳关税都将影响我国外贸稳定发展。

第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或带来减排责任纠纷和摩擦。在全球化供应链和 生产链下,内嵌在消费品中的碳排放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转移。比如,发展中国家通 常出口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口欧美发达国家的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带来发展中 国家环境成本逆差(图 1),也造成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碳减排负担不平衡。当前,全球碳中和步伐加快,以中国为主的出口型经济体将面临沉重的减排压力,未来出口 国或要求进口国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可能增加国际间碳排放责任纠纷和贸易摩擦。

第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将增多,冲击自由贸易体系,我国高碳出口或明显 下降。欧盟、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碳中和起步较早,低碳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推高了企 业生产成本,为保护本国企业和实现所谓的“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发达国家 可能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台碳关税,或提高环保标准,对未达标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设置 障碍。例如,欧盟推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减排进程较慢国家的商品征税,或 将建立起新的贸易壁垒,增加出口国的成本。同时这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竞相施加碳税,冲击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不亚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碳排放高,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从短期来看,碳关税将影响我国出口商品 的竞争力,尤其是冲击焦炭、石油冶炼、钢铁、纺织业、服装等产业。相比之下,欧 盟等发达国家的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上升,利好其出口增长。总的来 看,碳关税可能造成我国高碳商品出口明显减少,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下降。

第三,碳中和或引发新一轮的制造业转移。一方面,随着欧盟、美国等加快能源 结构转型与碳中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大幅推升企业生产成本,或带来新一轮制 造业向外转移,重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全球贸易流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对我国来说,碳中和叠加劳动力短缺和原材料涨价,我国高碳行业或加快向东南亚等地区 迁移。当前,部分资源出口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尚未提出碳中和目标,比如俄罗斯、澳 大利亚和沙特等资源输出国,越南、印度、印尼等亟待通过工业化加快现代化的国家,在我国加快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可能部分高碳行业将转移到原材料产地和环保标准较 低的新兴市场。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迁移到低成本的东南亚地区,未来国际贸易产业 链价值链或走向区域化,尤其是在 RCEP 合作框架下,我国与东盟的产业链联系将更加 紧密,工业品出口地或逐步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地区,将使我国面临出口订单外流 和出口额下降。

3.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将带来高碳产品出口减少,带动低碳产业

发展和相关商品出口增长除了受国际碳中和的溢出效应影响外,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也将带动进出口结构和规模发生新变化。

第一,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或将调整出口策略,减少中低端的高碳工业品出口。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火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对排污量大、影响范围广的行业采取限产停产,整合压缩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过剩产能。在减排压力增大和资源与环境高度受限的情况下,我国没有必要继续大量出口普通工业品。未来短期内,我国工业品生产或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钢铁、玻璃、铝制品等高碳排放的工业品出口规模将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在短期内将削弱自身出口竞争力,带来出口结构变化。现阶段,我国出口依靠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在国际市场仍保持成本竞争优势,但随着多数工业企业面临低碳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购买碳排放指标等新增成本,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成本上升,重塑高碳行业的成本曲线,尤其是对金属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石化、重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企业影响深重(图 2)。

具体从钢铁行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来看,碳减排目标下,一是中低端钢铁产品出口将明显减少。2020 年受疫情冲击,我国钢材类、石油类等高碳产品出口占比大幅下降,尽管 2020 年下半年我国出口持续超预期增长,2021 年以来全球经济加快复苏,但我国高碳出口品占比并未明显回升(图 3)。同时,近期政府大幅压缩粗钢产量和提高一般钢材出口门槛及取消出口退税,这将每年减少 3000 多万吨的钢铁出口。二是高端钢铁出口将保持增长。政府鼓励高端钢铁产品继续参与国际竞争,保留了对电工钢、汽车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有助于增加我国高端钢材出口,倒逼钢铁行业向低碳、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低碳产业集群将快速发展,低碳产品出口增速将有所加快。当前,我国已经在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市场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和超过 60%的动力电池,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未来,我国利用现有优势的同时,能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促进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并发挥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促进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增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近 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合计占近 70%,这将带来可观的投资需求,利好我国出口光伏、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比如,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出口额已呈快速增长态势(图 4)。

第三,我国引进低碳技术和进口设备将有所增加,对化石燃料进口将有所减少,能源本地化水平提高。一是为弥补技术短板,我国将加大进口低碳技术和设备的力度。尽管目前我国在全球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方面的份额上升,在关键领域的技术 差距也在缩小,但目前一些核心能源技术仍集中在少数 OECD 国家。比如日本在燃料电 池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欧洲在供应和存储低碳氢2方面处于领先。我国加快低碳技术研 发和产业改造需要做好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未来我国引进低碳技术服 务、进口减排设备的规模或有所增加。二是我国清洁能源的自给能力将逐步提高,化 石能源进口依存度或下降。在全球推动碳中和下,预计到 2050 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现 阶段减少约 8%,届时全球近 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3。作为化石能源进口大国, 未来,我国将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口,这将带动进口规模变化和结构变迁。我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控制在每年 42 亿吨左右。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每年煤炭进口量可能不超过 1 亿吨,与 2020 年 进口 3.04 亿吨相比,未来煤炭进口将明显减少。同时,减少化石能源进口有利于将资 金用于国内,促进国内非化石能源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构建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4.碳减排背景下,外贸新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商业银行服务于大量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企业,未来,随着高碳排行业出口减少 和我国外贸结构变化,以及高碳行业转型和低碳改造,银行将迎来大量绿色转型投资 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资产搁浅、不良率上升和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

1)低碳投资机会增多,发展碳金融的空间广阔

第一,碳中和为银行带来大量绿色投融资机遇。我国作为“世界工厂”,高碳行 业的低碳转型将对企业进出口产生全方位影响,尤其是外贸企业面临国内外压力,加 快转型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银行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增多。据国际能源署测算,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2060 年前我国在脱碳进程中需进行高达 127-192 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相当于平均每年投资 3.2 万亿元-4.8 万亿元4,这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 大量投资机会。同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图 5),需 要银行积极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

第二,全球碳市场加快建设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发展下,碳金融增长空间广阔。 除了欧盟最早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外,近年来英国、中国、德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陆 续启动。截至 2021 年一季度,全球 18%的排放量纳入各地的碳市场,其中,中国纳入 排放量占比 6.4%,德国 0.74%,英国 0.3%。随着全球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各国间的 碳排放权交易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也会推动碳金融发展。现阶段欧美碳金融 创新产品丰富,包括期货、期权、质押贷款、债券、国际碳保理融资等。相比之下,我国部分碳市场只有碳现货交易,这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空间广阔, 包括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理财产品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业务。

2)银行面临的资产风险增加或影响利润增长,银行业对优质资产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一,高碳行业出口减少和低碳转型带来利润下降和资产搁浅,银行或面临不良资产增加与贸易金融业务冲击。一是部分高碳行业产能压缩和出口减少,营收降低或 增加企业流动性风险,进而带来银行资产风险。二是高碳行业外贸活动减少,冲击银 行的跨境贸易信贷、支付结算、外汇套期保值等金融业务。由于钢铁、电解铝、煤炭 产品等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大、金额高,因而对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会产生不可忽视的 冲击。三是部分碳强度高的行业面临资产搁浅风险,或增加银行坏账规模。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下,钢铁、氧化铝、石化、水泥、平面玻璃等高碳行业资产可能会过早减值、 贬值或转换为负债,叠加这类行业生产受限、出口减少和盈利能力下降,或带来银行 不良资产增加。

第二,部分外贸企业低碳转型的风险较高,银行业对优质资产的竞争加剧。尽管 未来银行投资的外贸企业将加快低碳转型,但一方面,能源结构转型下煤炭、石油相 关产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份额逐步降低,这意味着银行可投资的传统行业规模将呈 缩减态势。另一方面,绿色投资的风险较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驱 动,当前我国在碳捕捉、碳封存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短板,同时不少低碳技术尚未商业 化落地,因而未来企业投资低碳技术研发、设备升级改造产生投资失败的风险较高。 考虑到对绿色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资产定价难度,短期内,银行或更青睐风险较低的 优质投资项目,但这将加剧行银行同业间的业务竞争。

5.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完善低碳减排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加强我国与欧 美国家的对话合作,加大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合作。积极参加双边、多边 贸易协定谈判,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标准和规则,达成贸易协议,防止碳边 境税扩展为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加强区域低碳合作,积极推进减排责任公平合理。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零碳低碳技术贸易等方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 产能、绿色资本、绿色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同时加强与东盟在绿色低碳发 展、国际气候问题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和政策协调,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推 动碳排放进口国承担更大的责任,促进发达国家向贸易伙伴传播绿色技术

第二,加快完善国内绿色制度体系,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未来,发达国家 “碳关税”机制落地表明全球正在形成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国际贸易体系和产业竞 争格局。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转变,都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转变必将发生。 我国面临的当务之急,一是尽快建立中国自身的“碳交易”“碳定价”等绿色发展的 制度体系,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尽快占领 碳中和技术高地。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也是我国抢占国际低碳技术高地的需要。要加快编制碳中和战略规划,鼓励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创新,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二氧化碳 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开展碳中和试点和项目开 发,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推进绿碳增汇行动。

第三,加快产业升级,增加贸易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外贸企业低碳转型。一是 从缩小我国环境成本逆差角度来讲,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研 发投入,降低工业生产的环境代价,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利用我国作为主要工业品出口国的地位,发展环境友好型贸易,减少碳排放。三是出 台刺激措施和完善法律,加强外贸企业实施减排。例如对环境友好型外贸企业增加退 税,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促使高污染企业采用节能生产流程。四是推动对经济 增长拉动作用强但高耗能的行业实现绿色升级,鼓励建立绿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 强低碳工业材料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实现产业链与工业布局的再造,创造可持 续的生活方式等。

第四,商业银行业务要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对气候投融资的支持。一是进一步 降低高碳资产配置,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对已有高碳资产要加快清收,未来要紧跟国 际政策,降低对传统高碳产业的信贷资产配置。适度增加对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 支持,弥补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二是逐步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增强对低碳转型企业的风险识别,提高投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前瞻性业务布 局,创新碳金融产品服务,增强业务竞争力。加大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用以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增加绿色信贷供给规模,加强对绿色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发行绿色理财产品,通过投资产品普及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

(三)时政新闻

1、银保监会:“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产品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 。银保监会非银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

2、日本:福岛核电站再现核废弃物泄漏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核电站内再次发现核废弃物集装箱泄漏,泄漏污水的放射性铯浓度超过正常标准的76倍。汪文斌表示,日方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未全面公开相关信息、未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这是极不负责的自私轻率之举。

3、商务部:中美经贸领域已开始正常沟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分别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财长耶伦视频通话。在两次通话中,双方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形势、国内政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二、货币政策

1.财政部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债限额4.26万亿元

近日,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发布的2021年5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财政部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0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4676亿元。1-5月,各地已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9465亿元,其中,9351亿元使用2021年债务限额,完成已下达债务限额的21.91%(一般债券3625亿元,完成45.31%;专项债券5726亿元,完成16.51%);114亿元使用2020年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专项债券结转额度。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15998亿元(一般债券10134亿元,专项债券5864亿元)。

——从发行利率看,平均利率3.43%一般债券平均利率3.32%,专项债券平均利率3.54%。各地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1年期利率为2.59%,2年期利率在2.85%—2.90%之间,3年期利率在2.99%—3.03%之间,5年期利率在3.15%—3.23%之间,7年期利率在3.28%—3.40%之间,10年期利率在3.33%—3.43%之间,15年期利率在3.68%—3.78%之间,20年期利率在3.80%—3.90%之间,30年期利率在3.83%—3.91%之间。

——从资金投向看,新增一般债券分别用于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529.3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431.14亿元,乡村振兴、农林水420.39亿元,市政建设411.71亿元,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156.56亿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127.45亿元,自然灾害及其他104.89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分别用于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094.24亿元,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677.70亿元,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670.08亿元,交通基础设施618.82亿元,乡村振兴、农林水170.89亿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131.61亿元,物流、能源基础设施及其他156.53亿元。(财政部)

2.净融资创新低的城投和内卷的债券圈

今年5月城投企业的债券市场净融资额为-1041亿元,创下了有史以来城投企业单月净融资最低水平,未来主承销商和投资人两个群体的内卷程度恐怕进一步加剧。

对于主承销商,尤其是证券公司主承而言,承销费收入主要来自于城投企业,承揽团队年底考核结果和城投发债节奏紧密绑定在一起。城投企业的债券发行动机可以分为新增发行和借新还旧两大类,新增发行受到地方政府负债率刚性控制和控制隐性负债的大环境约束,现在是越来越难;未来存量城投的借新还旧是承销商的基本盘,而净融资额如果持续下行,那意味着城投公司是自己掏钱(无论是来自于财政还是银行贷款)把债券还上不再新发。新增难做,存量蛋糕又在不断萎缩,2020年的债券投行大牛市还新招进来不少应届生和承揽团队,存量博弈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刀刃向内的内卷竞争,锁价发行,地板价承销费恐再现江湖。

对于机构投资人,尤其是以配置信用为主的资管类投资机构而言,优质城投永远是最重要的配置基本盘。在信用收缩的市场环境下,机构信评东三省、云贵津区域”一刀切“成为常态,资金都一窝蜂涌向江浙川渝等南宋版图地区。但是最近这些区域的城投融资却在持续收缩,叠加投资机构高度一致的内卷区域偏好,就是这些区域信用债的利差不断向下,就连私募债这种流动性极差还无法质押的品种溢价都被压缩到20bp左右的水平。面对刚性的负债成本,资管投资经理们只得加入抢券大军。哪怕未来利率上行,但当下主要矛盾还是先把负债端成本给cover掉。

债券公募基金也有望乘着南向通东风,拥抱业务蓝海,推出高收益的中资美元债产品,改变现在机构投资者独大的畸形持有人结构局面。个人投资者还是看重绝对收益,现在的尴尬的收益率让债券基金被固收+和权益基金按在地上摩擦,难有出头之日。(债市邦)

3.关于利率,这场会议指明方向

6月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持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重要作用,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合理定价;以及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美元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等。

“从会议内容来看,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是其中一个重要关注点,核心是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银行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但受存款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成本刚性问题依然突出。随着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强化存款管理,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业务得到大规模整顿。这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是为了稳定银行存款资金成本,进而巩固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金融条件。

去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高度关注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人民银行去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规定。同时,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主要措施包括督促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加强对异地存款管理等。

央行持续强化存款管理有何深意?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强化国内存款市场管理,规范金融机构存款负债行为,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拓展空间。另外,规范存款业务也可以为深化存款利率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向实体经济让利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然而,净息差收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让利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比上年末下降了10个基点。

“银行贷款利率要降低,但负债成本存在刚性,银行息差收窄就会比较严重,特别是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会因此受到影响。”曾刚表示,通过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合理定价,能够稳定好银行存款成本,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这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很有必要。

2019年8月,央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迈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会议认为,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推进LPR改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降低,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正确评估LPR政策效果,要更多关注其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改革以来,LPR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并已内化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疏通,“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得到充分体现。

可以看到,LPR改革之后,企业融资成本有了明显下降。《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0%,保持在历史低位。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同时,LPR改革也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LPR改革推动了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就会适当降低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2015年,央行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限制,中国的存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银行可以自主浮动定价。此前央行表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存款基准利率有助于维持存款市场的良性竞争,长期保留存款基准利率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分步走、渐进式改革的重要体现。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21年3月5日发布公告,对LIBOR退出的有关安排予以明确,意味着相关金融合约的定价基准转换工作将正式启动。根据FCA公告,美元LIBOR的1W、2M期限品种将于2021年12月31日后永久终止发布,其他期限品种也将于2023年6月30日后永久终止发布或失去代表性。

据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介绍,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LIBOR的报价操纵问题引起市场和监管关注。2014年,美联储成立ARRC寻找新的替代利率,2018年纽联储正式发布SOFR。目前,与SOFR挂钩的金融产品规模有3万亿美元,而与LIBOR挂钩的金融产品规模则约为150万亿美元。

不过,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定价基准由LIBOR转换为SOFR还面临很多挑战,未来还应继续关注。(金融时报)

三、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QQ截图20210609171124.jpg 

1.煤炭价格


   2.价格走向分析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2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60.09点,环比上涨4.67%,自4月12日后连续6期上涨。具体来看,动力煤指数144.71点,环比上涨4.21%;炼焦用精煤指数177.71点,环比上涨1.07%;喷吹用精煤指数186.45点,环比上涨0.53%;化工用原料煤指数157.78点,环比上涨29.12%。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分析认为,煤炭行业保供稳价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加大,部分产地煤价高位回调,业内观望情绪持续升温,预期后期煤价将会逐步趋稳回调;焦企吨焦盈利持续增加,焦炭市场延续强势,第七轮提涨全面落地,部分焦企开启提涨第八轮;化肥化工行业开工意愿较强,化工企业原料煤拉运需求持续释放,叠加电力、建材、冶金等终端耗煤企业采购积极等因素,国内无烟块煤市场延续偏强走势。(来源:新浪网)

   3.金融机构要加快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步伐

5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5.150, -0.04, -0.77%)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快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步伐。在境内,要持续扩大绿色投融资占比,制定碳中和计划,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帮助股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节能减排。在境外,工商银行将按东道国自主原则、可再生能源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成本可负担原则支持境外能源项目,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持续提升绿色贷款余额,力争2030年末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并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来源:新浪网)

     4.煤矸石处置方式亟待整改

“随着煤炭产能进一步集中,原煤洗选比例提高,现有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极其有限,煤矸石堆存利用问题将更加突出。”张绍强呼吁,重视煤矸石的科学处置。张绍强称,在煤矸石组分中,接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砂岩、石灰岩,只能进行堆存或充填,剩余属于页岩类的矸石才可能具备资源化利用价值。“后者主要用于生产利废建材等,但是生产成本高、基建投资大。而且多数煤矿远离消费中心,即便做出建材产品,还要解决运输成本、市场消纳问题,经济效益很差。华东地区利用情况相对较好,主要占据区位优势,加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建材需求旺盛。因此,必须客观对待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既需严格要求,也不可夸大作用。”

 周宏春认为,在煤矿项目新建、改扩建之初,首先从源头把关、科学论证,要求企业配套煤矸石综合利用生产线,加大对煤矸石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煤矸石处理和综合利用体系,加大环保、税收综合执法力度,完善以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法律制度,倒逼企业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扩展煤矸石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加大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我不建议逼迫煤矿把选煤厂搬到井下,或者把费力分选出来的洗泥、煤泥再掺混在动力煤中流向社会。仅靠环保政策高压,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处置难题。”张绍强提出,“井下充填”是目前最可靠、最彻底、监管成本最低的处置方式,核心问题在于成本问题,“井下充填技术、工艺、装备已经成熟,若能由政策解决一点、煤矿消化一点、用户承担一点,高昂成本即可分摊。对此,建议国家按照原煤产量征收煤矸石治理基金,对开展井下充填的矿井予以返还和补贴,保证公平负担,调动矿井积极性。”(来源:山西煤炭周报)

(二)清洁能源

1.推进清洁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 —“绿色航运”未来可期

多国加入脱碳大潮。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制定了航运业在2008年基准上,至203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2050年温室气体年度总排放量降低50%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加入脱碳大潮。

 从技术层面减排,各国主要在替代能源研发和船舶脱碳改造上发力。在能源研发上,中国、印度和新加坡已引导或参与了甲醇作为船舶燃料的研究;日本正在研究使用甲烷化技术生产合成的船舶燃料;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为研发氨动力船舶提供千万欧元支持。在硬件改造上,中国在新造船舶中优化设计线型,并采用高效螺旋桨及节能装置以降低油耗;日本正从提高捕集率、降低成本、减小尺寸等方面优化船载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从市场层面减排,欧盟决定从2022年起将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此后停靠在欧洲港口的5000总吨以上的船舶或将成为实施对象;英国近期公布的第6个碳预算首次将本国国际航运排放纳入排放份额;挪威制定了长期的补贴和税收优惠计划,以鼓励购置环境友好型船舶。

从运营层面减排,中国航运企业推出“改进操作效率”(IOP)项目,旨在提高船舶港口直靠率及在港操作效率,压缩船舶在港时间以减少污染;法国提出针对油船和散货船的限速计划,旨在到2025年将此类船舶航速降至12节,预计将降低18%的燃料消耗;美国推行“绿色港口政策”,要求靠港船舶关闭发动机,改用岸电以改善空气质量。(来源:新浪网)

2.八部门发文:支持京津冀自贸区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海南将建设清洁能源岛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能源局、林草局发布《关于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自贸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架构,经济结构和开发格局较为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防范水平显著提升,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支持北京、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来源:新浪网)

3.新能源发电大有可为,四部委发文确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2021年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重点推动在数据中心布局、网络、电力、能耗、算力、数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跨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原则上布局不超过2个集群。而贵州、 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单一行政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原则上布局1个集群。集群应注重集约化发展,明确数据中心建设规模、节能水平、上架率等准入标准,避免盲目投资建设。

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对数据中心进行规划,是因为数据中心在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占比已经达到2%,并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解决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鼓励可再生能源电站与之配套发展,从根本目的上看,是为了节能降耗的同时,推动我国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来源:新浪网)

四、行业关注

1. 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发展规划(2021-2023年)

近日,万联网记者获悉,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于6月1日通过票交所官网发布了《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发展规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2017-2020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回顾、票据市场分析、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五大方面展开,提出要发展成为高标准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要围绕票据全生命周期稳妥创新,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下票据市场新优势。

《规划》指出,票交所已圆满完成《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展规划(2017-2020年)》确立的各项任务,包括基本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系统架构,形成票据全生命周期产品创新“闭环”等,同时完善了票据市场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多元化市场服务机制。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票据市场业务总量稳步增长,2017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5.4%,2020年业务总量超过148万亿元。其中票据承兑和背书年均增长23.6%,贴现年均增长23.3%,2020年末票据承兑余额14.0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重为4.95%;票据贴现余额8.78万亿元,占同期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8.10%;全年票据市场交易量64.09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22.83%。(来源:供应链金融)

2.银保监会:将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作为常态化监管

6月1日,银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前期针对一些城市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苗头,银保监会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采取措施,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是明确监管要求、二是组织专项排查、三是开展专项推动落实工作。

近年来,银保监会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坚决贯彻房地产长效机制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一是管好银行业资金闸门、二是因城施策,积极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三是严厉惩治违法违规行为。(来源:供应链金融)

3. 2021年已公布4859家非正常经营租赁公司,超2020年总量2倍

2021年5月24日,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市金融局印发的失信约束措施开展清理工作。经研究,对《融资租赁公司“黑名单”制度》(津金监局〔2019〕15号)宣布废止。

在此之前,2021年5月14日,大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布了大连市第一批“失联”融资租赁公司名单。名单中有907家名称含“融资租赁”字样或者经营范围含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无法取得联系,即公司处于“失联”状态。

据零壹租赁智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截止至今,全国共有17批非正常经营类融资租赁公司名单公布,涉及4859家融资租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