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每周金融政策资讯2021.6.11

发布日期:2021-06-11     来源: 本站     点击次数: 1112次

 

一、宏观经济

(一)信用“收缩”新变化

(二)5月金融数据继续维持低位运行 料下半年难出现明

(三)时政要闻

二、货币政策

1.易纲重磅发言!释放最新货币政策信号

2.国库定存利率+25bp,是什么信号

3.土地出让新规出台引发城投债“内卷”效应

三、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1.煤炭价格

2.五部委调研曹妃甸港口煤炭的囤积居奇情况

3.抛储影响几何

4.煤炭行业热点聚焦之六:基本面因素共振 行情正在展开

(二)新能源汽车

1.换电模式能否跃升市场主流

2.目前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合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全产业链加速发展期

四、行业关注

1.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2.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

3.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的能源领域专项贷款

4.严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北京4家银行被罚

5.湖南实行“一链一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发展

 

一、宏观经济

(一)信用“收缩”新变化

企业债券和非标融资收缩、拖累社融加速回落,债券融资变化后续仍需跟社融增速加速回落,债券和非标拖累显著。5月,新增社融1.92万亿元、同比少增1.27万亿元;存量增速11%,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除股票融资外,其余分项均低于2020年同期,其中企业债券、非标融资和政府债券拖累显著;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336亿元、为近3年来首次负增长,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连续大幅收缩、带动非标同比收缩2855亿元,政府债券同比少增4661亿元。

企业债券融资收缩,或与地方债务防控加强下,城投平台和国企发债审核趋严等有关。5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创近3年来新低,对企业债券融资形成明显拖累;其中产业债和城投债融资均明显回落,或与发债条件审核趋严等因素直接相关。4月底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的债券发行指引,明确规定债券发行募资不得新增政府债务。地方债务防控增强下,信用债融资变化后续变化仍需紧密跟踪。

企业中长贷高增,或部分受益于表外融资转表内;居民中长贷增长有所放贷款结构分化,企业中长贷维持高增、居民中长贷有所回落。5月,新增贷款1.5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大体相当,剔除非银贷款后,非金融部门贷款同比少增1208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6528亿元、继续同比多增,企业短期贷款连续2个月净收缩、票据融资净增加1538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均低于2020年同期,其中,中长期贷款4426亿元、近4个月来同比首次下降。

企业中长贷高增,或部分缘于债券、非标融资需求转向银行表内;地产调控加强下,居民中长贷增长放缓或大势所趋。2季度以来,贷款增长有所放缓,与前期“抢”放贷等因素有关;但非标收缩持续收缩、企业发债收紧等,可能推动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进而对企业中长贷形成一定支持。地产调控加强下,居民短贷2个月同比少增、中长贷也开始回落,对房地产投融资的影响需紧密跟踪。

重申观点:2021年信用“收缩”之年,维持全年社融增速10%左右的判M1增速回落、M2增速回升,资金活化迹象不明显、滞留金融体系现象突出。5月,M1增速为6.1%、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在6%附近变化,并没有资金活化加快的迹象、新增单位活期存款与2020年同期大体相当。5月,M2增速8.3%、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企业和居民存款均低于2019年同期,而非银存款明显增加,或缘于资金滞留金融体系、非银派生增多。

重申观点:2021年信用“收缩”之年,带来的影响结构分化。信用环境大致沿着前期提示的三条“收缩”演绎:杠杆行为拉动减弱、非标收缩加快、地产调控等影响显现,维持全年社融存量增速10%左右的判断。社融、PMI等领先指标显示,经济高点已过、趋势明确,但回落的幅度或相对缓慢。结构性政策、产业结构优化等,或使得本轮信用“收缩”带来的经济影响,结构分化会非常明显。

(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5月金融数据继续维持低位运行 料下半年难出现明

第一,社融增量同比继续维持下降态势,除企业股票融资外,其余项目同比大都出现不同程度少增。5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 万亿元,同比少增1.27 万亿元,不及市场预期(市场预期新增2.11 万亿元)。具体看,新增信贷类资金(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33 万亿元,同比少增3420 亿元。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同比少增,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则继续为负值,拖累了社融增速。从债券类资金看,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1336 亿元,同比少4215 亿元,这或许与5 月份市场利率有所上升有关。5 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09%,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08 个和0.84 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07%,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1 个和0.78 个百分点。政府债券净融资6701 亿元,同比少4661 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大幅减少主要与去年同期政府债券加速发行有关(去年5 月政府债券融资1.13 万亿元,为2020 年第二高)。
  第二,人民币贷款同比小幅增加,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5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 万亿元,同比小幅多增143 亿元,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987 亿元。从居民部门看,短期贷款同比少增575 亿元,居民消费复苏尚未完全恢复可能是导致短期贷款少增的原因。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236 亿元,这与房地产市场销售同比增速回落保持一致。5 月份30 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为1744.4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与4 月份超过40%的增速相比出现明显下降。从企业部门看,企业部门短期贷款减少644 亿元,同比多减1855 亿元,与4 月份的情况保持一致,原因可能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挤压了企业利润,导致企业主动补库存动力不足,压低了对短期资金的需求。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223 亿元,持续维持增长态势,这说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然维持乐观。尤其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我国5 月份出口数据依然强劲,企业融资动力充足。
  第三,M2 增速维持在“8”区间,非银存款规模扩大或是主因。5 月份M2 同比增速为8.3%,比4 月份增长0.2 个百分点。这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方面,非银存款大幅增加7830 亿元,这可能由于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基金等产品进行过渡有关,导致非银存款大幅增加,继而推高M2 增速。另一方面,5 月份财政存款增加9257 亿元,对M2形成了压制效应,继而导致在非银存款大幅上升背景下,M2 同比增速仅出现小幅上涨。
  第四,5 月份金融数据继续维持偏弱态势,预计下半年M2、社融增速难有明显反弹。此前,我们判断由于疫情导致的同比“低基数效应”已逐步转向“高基数效应”,二季度起M2 和社融等金融指标增速持续走弱将是大概率事件,5 月份金融数据的表现再次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分析,尤其社融同比增速出现明显下降。整体看,金融数据增速基本已经回归至疫情前水平,但在专项债支出额度和速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社融增速难有明显反弹。此外,我们预计M2 增速将维持在“8”区间,不会出现明显波动。

(三)时政要闻

1.国资委发文加强中央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管理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通知针对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在尽职调查、租赁物管理、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作出了规范性要求。

2.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

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3.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全球范围内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及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均普遍上涨,铁矿石、铜镍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决策层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近期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回落。

4.发改委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货币政策

1.易纲重磅发言!释放最新货币政策信号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6月10日出席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并发表演讲,谈及绿色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对物价的影响、预测今年我国的物价走势水平、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以及展望下一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发展方向。易纲认为,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口结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对潜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总量基数越来越大,同时受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会有一定减缓。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对经济供给和需求两侧产生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以资本和劳动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可持续增长主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在上述变化的背景下,易纲认为,货币政策要关注结构变化对物价稳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倾向下降,由此对通胀产生抑制作用。而绿色转型会使物价走势有所上升。

除了从上述长期趋势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绿色转型对物价的影响外,易纲还就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预期抬头发表看法。

易纲表示,近期全球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今年全球通胀水平短期上升已成事实,但对通胀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存在着巨大分歧。我国去年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需求比较平稳,有利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PPI涨幅较高,一定程度上与去年PPI负增长形成的低基数有关,所以可以用去年今年和明年连续三年的整体视角来观察PPI变化。”易纲称,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我国今年全年的CPI走势前低后高,平均涨幅预计在2%以下。

不过,易纲也在强调,当前外部的疫情形势、经济回升和宏观政策等都有不确定性,对来自各方面的通胀和通缩的压力均不可掉以轻心。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物价走势整体可控,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易纲也就国内利率水平发表最新“信号”。他表示,目前国内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高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仍相对较低,总体保持在适宜的水平,有利于各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要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易纲透露,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前提下,货币信贷政策主要强调两大结构性方面——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具体来说,一方面,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央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工具,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较早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同时与欧盟有关部门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趋同。

二是建立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披露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并研究推广至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未来,将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

三是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研究直达实体的碳减排支持工具。

四是引导金融机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易纲介绍,央行已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进展。要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预期使用寿命和折旧的实际情况,稳妥设计转轨参数和动态风险权重,努力实现在绿色转型过渡期平稳转轨。

另一方面,坚持发展普惠金融。易纲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健全激励相容机制,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能力。目前普惠小微贷款已支持36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我们将继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部门政策合力,引导银行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与企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强贷款风险防范。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推广随借随还模式,促进商业银行加快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易纲称。

2.国库定存利率+25bp,是什么信号

2021年6月9日,财政部、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进行了2021年国库定存(三期)招投标,中标利率3.35%,较5月20日操作上行25bp。

国库定存中标利率上行,反映出中小银行压力增大。从大行和中小行信贷收支表来看,两者资金来源中的国库定期存款科目,4月环比分别为-20亿元、+717亿元。这指向4月招标的700亿元国库定期存款,主要由中小银行所增持。6月9日国库定存招标,利率较5月招标上行幅度为25bp,5月时则较4月招标上行10bp,反映出银行、主要是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步上升。

回溯2020年7-9月,国库定存利率上行,伴随着资金面波动幅度加大,资金利率中枢上行。这两个过程同步发生,说明国库定存中标利率是资金缺口加大、流动性收敛的一种反映,而跨季、政府债净发行等因素则是资金供需缺口加大的原因。

6月9日的国库定存招标,也明显早于4月16日和5月20日的招标时点(较为接近4月和5月纳税申报截止时点,分别为20日和21日)。这反映出6月资金缺口出现的时点明显提前。

近期银行间利率和交易所利率有所分化。6月4日、7日和8日,银行间市场的DR001高于交易所GC001。DR001主要是银行在参与质押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资金供给较为短缺。

6月是财政支出大月,财政存款释放,补充流动性,明显提升银行超储率,使得流动性较为宽松。站在月度数据的角度观察各月流动性,这个理解接近现实。

回顾4月和5月,月初至24日DR007均值为2.0845%,多数时段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2.2%,流动性处于较为宽松状态。5月2日至6月8日,DR007均值为2.2525%,多数时段高于2.2%。但考虑到2.2525%仅比7天逆回购利率高出5.25bp,流动性也仅是略有收敛。在这种背景下,央行也并未增加逆回购投放,而是维持每天100亿元逆回购投放。

DR007不再持续低于2.2%,资金面波动幅度放大,使得利率进入阶段防御。预计6月末财政支出资金到位之前,流动性维持相对紧平衡,资金面波动有所放大。影响流动性的时点和因素:第一,15日MLF续作情况,是否超额续作补“长钱”缺口,1-5月均为等量或缩量续作;第二,18日、21日税期影响过后,流动性能否得到边际缓解;第三,临近跨半年时点,中小银行可能削减资金融出;第四,端午假期后地方债发行情况(截止6月9日晚,下周已披露待发行地方债2482.79亿元);第五,“618”后支付机构备付金暂时性冻结,与6月税期有所重叠(纳税申报截止日为18日)。

当前流动性对债市的影响仍较大,长端利率可能延续震荡格局,难向下突破。而6月末财政支出前夕,如流动性出现明显收敛,利率可能也面临阶段上行。(郁言债市

3.土地出让新规出台引发城投债“内卷”效应

日前,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和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公布财综[2021]19号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统一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新规先试点后推开,自2021年7月1日起,选择在河北、内蒙古、上海等多地开展征管职责划转试点,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这项新政一经面世,不但引发市场对“土地财政”终结的争论,也使资管机构的城投债配置策略发生改变。

“此前资金宽松叠加市场预期下半年城投债发行会收紧,4月末我们还在加仓低评级高票息+短期限的城投债。随着19号文面世,相关操作迅速被总部叫停。”一位信托公司固收+产品部门投资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部风控部门认为,受19号文影响部分低信用评级城投公司现金流趋紧,相应的债券兑付风险有所上升。

中金公司固收团队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融资能力收缩或财力偏弱的区域城投债遭遇信用评级下调的几率明显上升。具体而言,云南、宁夏、天津、重庆、陕西等地城投债遭遇信用评级下调的案例有所增加。

“19号文的面世,使这些地区城投债评级被下调的几率进一步提高。”一家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指出。他所在私募基金已经决定暂不将中部地区地级市城投债纳入投资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规避部分城投公司现金流趋紧风险,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信托等资管机构扎堆涌向财政实力较强、拥有政府财力支持的城投债,一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偏高的江浙地区城投债,二是山东、湖北、陕西、江西等地省级城投公司所发行的城投债。

“由于土地出让金征收部门划转至税务部门,很可能会影响近年来日益膨胀的城投公司拿地—返还—融资的资金周转链条。”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表示。

目前城投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参与土地出让:一是代建,即地方政府或土储部门委托城投平台进行代建;二是政府划拨,政府将土地划拨给城投,用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等;三是招拍挂,城投平台通过参与公开竞拍获得土地。业界普遍认为,19号文面世,对城投公司通过“招拍挂”拿地的资金周转构成较大冲击。

究其原因,以往,在城投平台以招拍挂方式参与土地竞拍期间,部分地方政府会在出让土地后,向城投平台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或允许城投平台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使城投公司现金流相对宽裕,足以兑付相应的城投债本金利息。如今土地出让金征收划归税务部门,城投公司难以享受地方政府给予的上述“福利”,导致其资金链趋紧。

“目前,我们正加强对城投公司资金链变化的监测。”一家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固收+系列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具体而言,他们一方面对拟投资的城投债品种开展新一轮尽职调查,将存在政府返还土地出让金行为的城投债品种悉数剔除出投资池;另一方面,针对已投资的城投债品种,重点监测以往通过招拍挂参与土地买卖的缴费状况,一旦发现城投债发行企业存在延期缴纳行为,尽快清仓避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个别私募基金甚至采取“一刀切”的避险措施,对AA及以下信用评级、或存在评级下调风险的城投债一律不做配置。

“为了规避潜在踩雷风险,风控部门要求不再参考城投债的境内信用评级,而是以境外离岸市场的城投债信用评级为准。”上述私募基金固收+系列运营总监透露,这导致他们无法再配置大多数中部地区地级市城投公司发行的城投债。

在上述私募基金固收+系列运营总监看来,受到19号文影响,越来越多资管机构扎堆投资地方财力相对雄厚的江浙地区城投债,整个城投债配置正在发生“内卷”。

“部分江浙地区的地级市3年期城投债年化收益率已降至4%左右,仍有大量资管机构争相买入。”他指出。若这些城投债收益率继续下滑,众多债券类资管产品可能遭遇收益负债倒挂,即投资端获取的投资回报低于负债端募资成本。为了避免倒挂现象出现,资管机构开始采取拉长久期的策略增厚收益,大量买入期限较长的江浙地区城投债,目前城投债成交期限达到2.6年,创下年内新高点。

前述信托公司固收+产品部门投资总监坦言,光靠拉长久期+配置高信用评级城投债的策略,未必能创造足够高的收益,目前一些流动性较差且无法质押的江浙地区私募债溢价率已被压缩到20个基点左右,表明机构疯抢行为让“大家都没好果子吃”。(21世纪经济报道)

 三、产业动态

(一)煤炭资讯

 1.煤炭价格:据商务部监测,上周(5月31日至6月6日)全国煤炭价格略有波动,其中动力煤、二号无烟块煤价格分别为每吨678元和973元,分别上涨0.4%和0.2%,炼焦煤价格为每吨809元,下降0.4%。

2.五部委调研曹妃甸港口煤炭的囤积居奇情况

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本周四,五部委(交通部,市场监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到曹妃甸港口调研市场是否存在囤积居奇情况,会重点关注高温、长时间堆存、场存多的户。据称曹妃甸港已经开始清理通道两侧着火煤。贸易商称主要是查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的。周四下午在国投曹妃甸给北港各港口一块开会。要求各港口整理各家每个垛的库存数,并且标注首堆时间。

据悉,上周,受高温天气影响,环渤海港口煤堆出现自燃现象,存煤风险加大,而库存情况来看,环渤海港口库存情况来看,截止到6月4日,北方环渤海八港库存2338万吨,同比增加超过600万吨,其中曹妃甸港、曹妃甸二期以及华能曹妃甸港口库存合计同比增长接近300万吨。环渤海部分港口库存偏高以及存煤风险加大,周四,五部委到曹妃甸港口调研,调查是否存在囤积居奇情况,并要求各港口整理各家每个垛的库存数,并且标注首堆时间,受此影响,贸易商出货意愿将明显增强,港口库存或加速向下游转移。

3.抛储影响几何

“今年以来,有色金属板块中多个品种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常会和国家发改委多次发声关注,要求密切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做好价格预测预警工作,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在这个时间点,国储局抛储也在情理之中,释放出来的储备库存有利于平复目前较高的价格,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平稳有序发展。”申万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侯亚辉说。

侯亚辉介绍,本次抛储主要涉及有色金属板块,具体品种为铜、铝、锌。从抛储对象上,与以往抛储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向贸易商投放,而是直接给下游终端企业,并且各品种接货量存在最低要求标准;投放时间上,为每个自然月月底,并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底;从企业选择上,多是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例如铜每次最少接货500吨,铝和锌类比也会有相应最低数量的要求。国储局此次直接投放在终端企业,有利于缓解当前现货市场紧张的局面,企业补库存可以从国储局和现货贸易商两个渠道同时获得,现货的高升水会下降,去库存的局面得到一定缓解。抛储意味着隐性库存直接显性化在实体社会库存中,相应的现货价格也会受到实体补库存支撑的力度减弱,对下游企业来说是利好消息。

4.煤炭行业热点聚焦之六:基本面因素共振 行情正在展开

共振因素之一:安监持续收紧,制约产量释放。今年以来,矿难增多,安全监管持续收紧,叠加环保因素影响,产地供给整体收缩,全国煤炭产量已连续两月出现负增长。此外,据各地煤炭交易中心高频数据显示,内蒙鄂尔多斯5 月煤炭销量同比继续下滑,陕北榆林等区域煤矿开工率也未现提升,“保供”政策落地有限。预计6 月份安监力度将进一步强化,继续约束产量释放。

共振因素之二:海外煤价普涨,进口煤价格优势消失。3 月份以来,随着主要经济体疫情普遍趋缓,煤炭消费也随经济复苏而恢复。油价稳步上行的背景下,海外煤价均大幅上涨,同比已实现翻番,价格涨幅在50~70 美元/吨不等。同时,海运费也有10 美元/吨以上的涨幅,进口煤成本大幅增加。进口煤折价由去年的300~500 元/吨缩窄到50 元/吨以内,价格优势消失,加之国际市场上性价比高的煤源也相对紧缺,即便进口政策全面放开,预计进口量短期也难有显著增加。

共振因素之三:进入旺季,动力煤需求迎来新一轮释放。今年以来,火电电量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2019 年为基数的年均复合增速也超过6.5%,钢铁、建材需求也好于预期,高位的需求支撑了高位的煤价。从目前高频数据看,日耗保持稳定,6 月即将进入迎峰度夏的动力煤需求旺季,预计需求会进一步扩张,而下游目前库存还处在中低位水平,预计采购需求还将有新一轮释放。

(二) 新能源汽车

1.换电模式能否跃升市场主流

最近,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此次换电试点工作的展开,有望推动各方面整合资源,解决地方和企业在换电模式发展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换电模式要想跃升主流,归根结底还在于能否通过推动统一电池标准,提升电池通用性,从而形成大家共用的规模效应,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走通换电模式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当然,最终给出这个问题答案的还在于市场本身。

2.目前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今日,在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指出,目前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标准体系相对缺失;第二是测试认证平台缺失;第三是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第四是关键产品缺乏应用;第五车规工艺缺乏积累。“我们现在使用的汽车芯片测试评价都是国际上的标准,但使用国际上标准也衍生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国汽车标准,映射到芯片层面也有新的要求,但是国际标准无法反映中国汽车行业的独特要求”。

3.合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全产业链加速发展期

合肥助推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制造方面,汇聚了蔚来、江淮、江淮大众、安凯、长安等龙头企业。蔚来ES8(配置|询价)在车身制造方面采用了诺贝丽斯先进的汽车铝合金,全铝车身比传统钢制车身降低了约40%的重量,在底盘和悬挂系统全部采用铝合金材质,车身用铝率达到95.8%,为全球最高。

充电桩及动力电池回收方面,合肥大力推进充电设施配套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底,根据合肥充电公司平台数据以及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的实地考察,全内共有5家充电运营商进驻,共600多个充电站,1万多个公共充电桩。电动汽车车主通过合肥充电APP,可享受到全市范围的充电服务。在电池回收领域,合肥巡鹰新能源汽车电池综合利用的技术和经营已成体系,具备对所有回收锂电池的判定及分容分档的技术;目前公司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已在加快推进。

下一步,在技术研发上,合肥将进一步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使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融合发展。在培育产业生态上,合肥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支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BMS、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配套能力。在推广应用上,加快实施出租汽车“油(气)改电”换购计划,全面实现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化;扩大邮政、物流配送、环卫、通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服务便利的充换电网络。 

四、行业关注

1.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6月10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上发表视频演讲时表示,经过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过去我们面临的多个方面的金融风险都出现了收敛趋势。但是,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一刻也不能松懈。就当前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二、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三、坚决整治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四、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五、时刻警惕各种变换花样的“庞氏骗局”。(来源:21金融圈)

2.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

近年来,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在服务集团主业、实现降本增效、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积累和暴露了一些风险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风险防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准确把握融资租赁公司功能定位。二、严格规范融资租赁公司业务开展。三、着力推动融资租赁公司优化整合。四、持续加强融资租赁公司管理管控。五、不断强化融资租赁公司风险防范。六、加大融资租赁公司风险处置力度。七、建立健全融资租赁公司问责机制。

3.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透露,为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十四五”期间国开行将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金融时报)(来源: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

4.严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北京4家银行被罚

今年以来,各地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楼市资金的监管,重拳出击,严肃查处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行为,对违规行为“零容忍”。虽然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违规现象仍屡禁不止,近日北京4家银行被罚530万。6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一口气发布6张罚单,罚单显示,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4家银行合计被罚530万元,处罚原因多与违规发放消费贷、经营贷等有关。除此之外,近期多地监管部门一同出手,严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多家银行领大额罚单。其中,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因“八宗罪”被浙江监管局处以罚款235万元,多项违法违规行为涉及信贷业务。

5.湖南实行“一链一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发展

立足全省20条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评估银企合作情况,每条链选取4家主办行,部分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行。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省工信厅发布湖南产业链“一链一行”第一批主办行和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名录,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根据“一链一行”工作举措,入选金融机构将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综合解决方案,快速响应产业链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将与银行机构、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开展合作,通过签发供应链票据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侯加林介绍,在供应链票据创新方面,已与多家核心企业完成合作试点。根据银企合作、业务变化等情况,“一链一行”名录将动态调整,每半年发布一次。在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将注重业务规范,防范金融风险。